破晓时分运粮湖管理区的虾塘在一缕晨曦中苏醒
王宇早早来到虾塘边熟练地扯起虾网开启她的“养虾日常”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yusign.com/file/upload/202508/19/101650542.jpg" />
这个曾在城市商圈打拼的90后,如今已是带动300余名乡亲致富的领头人,她用十年光阴,在稻田与池塘间蹚出了一条新农人创业路。
从服装店主到虾农的跨界转身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yusign.com/file/upload/202508/19/101650812.jpg" />
2012年的运粮湖管理区,农田里还种着传统的水稻和棉花,亩产收益不足千元。从广州返乡的王宇看着家中半闲置的土地,做了个让家人震惊的决定:停掉服装生意,贷款20万元,流转100亩土地,养殖小龙虾。
“当时村里人说城里待不住才回来种地,父母更觉得大学生怎么能回田埂弯腰。”但心里有主意的王宇却坚持了自己的想法。她回忆,第一年精养小龙虾因水质调控失败,投入的15万元虾苗几乎全军覆没。那个蹲在塘边掉眼泪的清晨,她抓起一把泥土攥在手心:“土地不会骗人,是我没摸透它的脾气。”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yusign.com/file/upload/202508/19/101651452.jpg" />
此后,她带着笔记本走遍周边大小养殖场,在养殖户的塘口一蹲就是一整天,记录下不同水温下小龙虾的进食量、水草生长周期等。半年后,一本写得密密麻麻的养虾笔记诞生,她也慢慢学会了“稻在水中长、虾在稻下游”的共生模式。2015年,王宇的100亩虾稻田亩产小龙虾苗300余斤、优质水稻1300余斤,亩均收益突破5000元,是传统种植模式的十倍。
“巾帼不让须眉”的市场突围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yusign.com/file/upload/202508/19/101651652.jpg" />
养殖渐有起色,却卡在了销售端。2016年以前,潜江“中国虾谷”尚未建成,虾农只能靠虾贩上门收虾,价格被压到成本线以下是常事。可王宇偏偏不信邪,每次捕完虾后开着二手小货车,装着几百斤的小龙虾直奔武汉白沙洲市场。
“第一次去时,收购商看我是女的,故意压价到每斤10元。”她转身从虾框里随手抓起一只小龙虾:“你看这虾的活力、大小、虾腹清洁度,哪里有这么好的小龙虾……”凭借以前创业时练就的谈判技巧和过硬品质,她硬是把价格谈到每斤15元。此后,她的车辙印遍布武汉、长沙、合肥等地的批发市场,最远单次往返800公里,只为多卖几块钱。
很快,通过熟人不断引荐新客户,她的虾苗收购生意越做越大,第一年营业额就达到了50万元。
从“卖虾”到成立合作社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yusign.com/file/upload/202508/19/101651892.jpg" />
随着生意越来越好,2020年,王宇变“单打独斗”到“抱团取暖”,成立了蓝跃虾稻共作专业合作社。目前,合作社在当地拥有虾稻基地1万余亩,每年向江陵、仙桃、荆门、洪湖等周边县市,以及外省市客户输送优质小龙虾虾苗100多万斤,销售额突破1000多万元。
为带动更多乡亲致富,2024年,她投资600万元建设粮食加工厂,4条生产线年加工能力达1000万吨,不仅解决了合作社水稻的烘干储存问题,还为周边农户提供小龙虾分拣包装服务。
今年,王宇的合作社首批虾苗于正月初上市,比往年提前20余天,单斤售价高出市场均价5元,仅此一项就为社员平均增收5万余元。
“有人问我后悔回来吗?”王宇望向窗外连片的虾稻田,晨光中水稻绿意盎然,“土地给你的回报,永远比你付出的多一分惊喜。”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src="http://ww.yusign.com/file/upload/202508/19/101651712.jpg" />
如今,我市虾稻共作面积达91.4万亩,综合产值突破870亿元。像王宇这样的90后新农人遍布潜江各地,他们有的用无人机巡田,有的开直播卖虾,有的研发虾稻文创产品,让传统的小龙虾产业焕发新活力。
当越来越多年轻人带着技术与闯劲回到乡间那片曾被视作“退路”的土地正成为书写青春华章的广阔舞台虾稻共生的碧波里跳动的不仅是鲜活的小龙虾更是乡村振兴的澎湃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