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枚纪念章里的红色传承——记工行老党员闫淑霞的烽火岁月与金融初心

   日期:2025-09-04    作者:s14ol 移动:http://ww.yusign.com/mobile/quote/355.html

一枚纪念章里的红色传承——记工行老党员闫淑霞的烽火岁月与金融初心

2025年秋,和煦的阳光透过窗棂,洒落在摆设简洁的老屋内。96岁的闫淑霞精神矍铄地坐在藤椅上,双手接过一枚总省行领导递上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闫淑霞老人摩挲着金灿灿的章面,思绪一下子穿越到70多年前那个日寇铁蹄肆虐、人民奋起抗战的峥嵘岁月。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alt="一枚纪念章里的红色传承——记工行老党员闫淑霞的烽火岁月与金融初心" src="http://ww.yusign.com/file/upload/202509/04/101410302.jpg" />

一枚承载着国家敬意与金融系统关怀的纪念章

“四个党员”一脉承:烽火岁月中的红色启蒙

闫淑霞1929年出生于高阳县旧城北坎苇村(现庞口镇北坎苇村),父亲、哥哥、姐姐与她四人皆是党员,红色基因早已融入家庭血脉。1943年前后,华北平原多数村庄都被日军严密控制,北坎苇村也未能幸免——村外一个据点、两座岗楼像沉重的枷锁,将村民困在铁丝网与岗哨交织的“囚笼”中,这是当时无数华北村庄的共同遭遇,也是闫淑霞童年记忆里挥之不去的底色。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闫淑霞的哥哥率先走上了抗日道路。他14岁在旧城上学时,受进步思想影响,悄悄跟着革命队伍出走,两年多里,家人不知他具体从事何种工作,只偶尔从零星消息中听闻,他曾突破日军封锁线,在敌后参与抗日活动。十六七岁时,哥哥回到高阳县,被分配到县政府负责城西工作,实则以公开身份为掩护,秘密组织村民开展地下抗日活动——发动群众破坏日军交通线、传递抗日情报,成为当地抗日力量的年轻骨干。日军对活跃的地下抗日活动恨之入骨,四处搜捕参与人员,闫淑霞的哥哥因组织能力强、影响范围广,成了日军重点追捕目标。他们张贴印着哥哥绰号“闫大眼”的悬赏告示:“抓住‘闫大眼’,奖励大洋500块”。可即便布下天罗地网,始终未能将他抓获。

恼羞成怒的日军与汉奸将怒火转向闫家,他们闯进家中翻箱倒柜搜捕无果,便抓走了闫淑霞的母亲,以“通共”为由逼迫其交代“共党窝点”。面对威逼利诱,她始终咬紧牙关,没透露半个字关于儿子和地下抗日活动的信息。日军将她关在据点的小黑屋里,不给饱饭、轮番盘问,她宁愿蜷缩在冰冷的地面上挨饿受冻,也只重复一句话:“我儿子就是个普通人,我不知道什么共党窝点。”这份硬气让汉奸也忍不住私下嘀咕:“闫家这女人,骨头比石头还硬。”危急时刻,高阳县政府得知消息,为保护抗日骨干家属,及时筹措了边区票与当地稀缺的点心,通过关系送到伪军手中,才将闫淑霞的母亲安全赎回。

为躲避日军进一步报复,全家人挤在牲口棚里,一住就是两年多。牲口棚潮湿昏暗,夜晚能听见老鼠乱窜的声响,白天不敢大声说话,怕引来日军的怀疑。即便在这样艰苦的环境里,父亲仍常悄悄对闫淑霞说:“娃,现在日子苦,是因为鬼子占着咱的地、欺负咱的人。你哥跟着党干革命,政府也帮咱救了娘,咱就算吃再多苦,也得跟着党走,等着胜利的那天。”

在牲口棚躲藏期间,闫淑霞见到了病重的哥哥。当时哥哥为躲避日军搜捕,躲在老乡家的席筒里,日军在现场停留许久,哥哥为不暴露行踪,硬是憋到日军离开才敢出来,刚走出席筒便大口吐血,身体已无法支撑继续工作。父亲冒着风险,悄悄将哥哥接回牲口棚附近的隐蔽住处。那段时间,闫淑霞每天小心翼翼地给哥哥喂饭;哥哥则忍着病痛,给她讲革命队伍的故事,讲“打跑鬼子、建立新中国”的愿景:“妹,等胜利了,咱就不用再躲躲藏藏,你能坐在亮堂的教室里上学,大家都能吃上饱饭。”这些话像一颗种子,在闫淑霞心里深深扎下了根。

遗憾的是,由于躲藏期间缺医少药、环境恶劣,哥哥的病情不断恶化。临终前,哥哥从怀里摸出一枚磨得发亮的铜制党徽,紧紧塞到闫淑霞手中,用尽最后力气叮嘱:“妹,跟着党,别回头……”哥哥牺牲后,闫家被定为烈属,闫淑霞也因此得以享受免费教育,进入村里的地下小学读书。背着母亲用粗布缝制的书包,她总把那枚党徽贴在胸口,那是她与哥哥之间,关于信仰与承诺的秘密约定。

高粱地与坟间的秘密:钢板上印出的革命火种

地下小学的教室隐蔽在村民的柴房里,白天,她是坐在柴房里认真读书的学生,跟着老师念“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夜晚,她便化身“小印刷员”,跟着老师在昏暗的油灯下,用钢板印刷抗日传单与宣传革命思想的书籍。每次印完一叠传单,看着纸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坚持抗战到底”的黑体字,她总觉得“多印一张,就能多让一个乡亲知道,咱们不是孤军奋战”。除了印刷工作,她还跟着村民一起挖防空洞,遇到搬运泥土、加固洞体的活儿,哪怕力气小,也抢着帮大人递工具、扫浮土,小小的身影在工地上格外认真。

随着对革命工作的熟悉,闫淑霞承担的任务愈发重要。因为年纪小、模样稚嫩,日军与汉奸对她的警惕性远低于成年人,她成了地下交通站的“小小联络员”。每次传递传单或消息,她都会把传单折成小方块塞进鞋底,或是藏在送饭的篮子夹层里,再穿上母亲做的粗布衣裳,装作去邻村走亲戚的样子,避开岗哨的盘查,把物资与消息安全送到邻村的联络点。

1945年,16岁的闫淑霞迎来了人生中至关重要的时刻。党员老师悄悄找到她,在无人的柴房角落压低声音说:“组织看你立场坚定、做事可靠,决定吸收你加入地下共产党,没有预备期,但这事要严格保密,连家里人都不能说。”听到这话时,闫淑霞心里又激动又紧张,她想起哥哥的党徽,想起县政府救母的恩情,想起那些为革命牺牲的人,用力点了点头。入党后,闫淑霞参加组织会议的次数多了起来。为躲避日军的搜捕与巡查,会议地点始终选在最隐蔽的地方——有时是村外少有人去的坟地,有时是茂密得能遮住人的高粱地。月光下,几位穿着粗布衣裳的党员围坐在一起,压低声音讨论抗日工作、学习党的文件,闫淑霞总是坐在最边上,手里攥着小本子,认真听、仔细记,把“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一字一句刻在心里。 当时的北坎苇村,地下共产党还建立了秘密交通站,闫淑霞的父亲更是在自家堂屋地下,悄悄挖了一条狭窄的地道,地道里藏着钢板、油墨、纸张与印刷工具,成了专门印刷革命宣传传单、课本的秘密印刷厂。闫淑霞常常借着夜色,化妆成普通村姑,帮交通站传递信件、接送地下党员,每一次任务都藏着未知的危险,可她从未退缩,因为哥哥“跟着党、盼胜利”的叮嘱,始终在她耳边回响。

从革命一线到金融岗位:红色初心的坚守与传承

随着日本投降、解放战争的胜利,华北大地终于迎来了和平曙光。1951年2月,闫淑霞正式开启职业生涯,分配到河北省供销社工作;1964年7月,服从组织安排,调配到中国人民银行保定市支行工作;机构改革后任工行保定新华路办事处副主任,1984离休。在银行工作十几年岁月里,闫淑霞始终以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将“为人民服务”的初心融入日常工作的每一个细节。人事工作关系到每一位员工的切身利益,无论是员工档案的调转交接,还是考勤与工资核算,她都细致入微、一丝不苟。同事们常说:“闫姐做事踏实认真,经她手的活儿,我们都放心。”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alt="一枚纪念章里的红色传承——记工行老党员闫淑霞的烽火岁月与金融初心" src="http://ww.yusign.com/file/upload/202509/04/101410632.jpg" />

闫淑霞参加工作后拍摄的一张照片,照片上是年轻时的她,眼神坚定明亮。

离休后的闫淑霞心里总记挂着曾经工作过的单位,关注着工行的每一个变化,关心着那里的年轻一代。每次路过家附近的工行网点,她总爱进去站一站,瞧见那些忙着办理业务的青年员工,就忍不住凑过去说上几句。她指着网点里窗明几净的环境、员工手边快速运转的电脑,笑着跟他们念叨:“你们现在多好呀,亮堂堂的屋子,敲敲键盘就把活儿干了。我们那时候可不是这样,银行网点围着铁栅栏,算账全靠一把铁算盘,噼里啪啦算半天才能理清一笔账。”顿了顿,她又收起笑容,眼神里多了几分郑重:“你们别看现在日子舒坦,这都是当年多少人拼着命换来的。现在幸福的生活得来不易,你们年轻人在这岗位上,更得好好干,把活儿做细了,把服务做好了,才不辜负这好日子呀。”就这样,只要路过网点,她总会和年轻人聊上几句当年的事。没有轰轰烈烈的宣讲,就借着这日常的碰面,把那段艰苦却滚烫的岁月讲给他们听,也把“珍惜当下、踏实干事”的劲儿,悄悄传到了年轻人心里。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alt="一枚纪念章里的红色传承——记工行老党员闫淑霞的烽火岁月与金融初心" src="http://ww.yusign.com/file/upload/202509/04/101410562.jpg" />

2025年春节,保定分行新华支行年轻干部拜访闫淑霞。

每逢春节临近,工行新的干部员工员工们总会拎着水果、年货,专程上门看望闫淑霞。一进门,他们就围坐在老人身边,听她讲那些藏在岁月里的红色故事。她看着这些年轻干部,语气恳切:“现在你们肩上担子重了,管着一摊事,得记着根在哪儿。当年我们拼命护着的,就是老百姓的盼头;现在你们好好干工作,把银行的事办得透亮,让老百姓放心,就是接着我们的劲儿在往前走。别辜负了这‘干部’俩字,更别辜负了脚下这片地。”年轻干部们听着,都认真地点头。这些话没什么大道理,却像暖炉似的,把“守初心、踏实干”的火苗,轻轻送进了每个人心里。

nerror="javascript:this.style.opacity = 0;" alt="一枚纪念章里的红色传承——记工行老党员闫淑霞的烽火岁月与金融初心" src="http://ww.yusign.com/file/upload/202509/04/101411492.jpg" />

96岁的闫淑霞收到由总省行领导送来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

多年来,党和国家从未忘记这位为革命与建设事业默默奉献的老党员:建党80周年、建国60周年时,她先后收到象征荣誉的纪念章;“光荣在党50周年”纪念章颁发时,她再次捧起这份沉甸甸的认可;2025年,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送达,工行总行与省行领导专程登门,不仅送上纪念章,更详细询问她的生活与健康状况,再三表示:“闫老,您的经历是工行红色历史的重要部分,您对党的忠诚、对工作的坚守,是我们全体金融人学习的榜样。”

如今96岁的闫淑霞,身体依然硬朗。家中的抽屉里,整齐摆放着用红布小心翼翼包裹的一枚枚纪念章——每一枚都承载着一段难忘的岁月,记录着她对党的忠诚与对初心的坚守。她常对家人与来看望她的工行同志说:“我这一辈子,没做过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只是跟着党,一步一个脚印把该做的事做好了。” 在闫淑霞的影响下,红色基因在家庭中代代传承:从父亲、哥哥、姐姐到她,一家四人的党员身份,是家风最好的见证;在工行系统内,她的故事也成为激励年轻员工的精神养分——每当提及这位“抗战时期的小交通员、银行岗位的老党员”,大家总会被她“战火中不退缩、岗位上不松懈”的精神打动,更将这份“跟着党、为人民”的初心,融入金融服务的每一项具体工作中,用实际行动践行“金融为民”的理念。

阳光依旧温暖,纪念章的光泽落在闫淑霞安详的脸上。她的故事没有华丽的辞藻,却用最真实的经历告诉我们:红色信仰从不是抽象的口号,它藏在烽火岁月里牲口棚的坚守中,藏在地下印刷厂的油墨里,藏在银行人事档案的一笔一划里,更藏在一代代人薪火相传的责任与初心里。这枚纪念章的光芒,既是对过往的致敬,更是对未来的指引——闫淑霞用一生践行的红色初心,正成为工行员工砥砺前行的力量源泉,在服务实体经济、守护百姓财富的道路上,坚定前行、永不褪色。(张雨金 曹小帆)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