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建设 为城市发展提供承载基础 为民生福祉打造硬件支撑

   日期:2025-09-15    作者:66qbq 移动:http://ww.yusign.com/mobile/quote/431.html

亚里士多德曾说:人们为了生活来到城市,为了生活得更加美好而定居于城市。城市建设的宏大篇章,最终落脚在人们生活的点滴之中。

成都,这座有着两千多年建城史、有着1400多万人口、有着国际化大都市宏伟抱负的特大城市,正在以前瞻的眼光、主动的姿态、宏大的气魄、科学的思路、务实的举措,迈出步伐,在自身科学发展中谋求更加坚实的跨越。作为为城市发展提供承载基础、为民生福祉打造硬件支撑的城乡建设,也正在转型升级的全新历史时期下,谱写着恢弘的新篇章。

练好内功 增强良性发展内生动力

如何加快新形势下,建设主管部门的转型升级,是市建委面临的“新命题”,也是近年来一直在做的一篇“大文章”。

一个部门的可持续发展,需要这个部门的“人”来实现;而一个行业的加速发展,需要牵头部门的远见卓识与实干推动。从去年开始,市建委下深水,动真格,在制度设计、干部管理等方面实施了多项举措。在全委推行“项目责任制”——将每一个项目、每一项工作,落实到具体的责任人身上,“包干到户”。而工作绩效与每个人的面子、银子、帽子挂钩,责权清晰,奖惩分明,将以往“一个项目多人管、每人不知管什么”、“管多管少一个样、少管事情少出错”的局面进行了根本性扭转。到了年底,看绩效,排名次,干部作风因此焕然一新,工作实效可圈可点。

扎紧、扎牢权力运行制度的“笼子”。为从根本上杜绝建设领域权力寻租,市建委破釜沉舟,强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将审批权限进行全面下放,让区(市)县建设部门承担起本应承担的更多责任;而市建委则转型担当行业服务与指导监督的职能。同时,对所有下属单位隐形权利进行清理,该取消的取消,该优化的优化,该整合的整合。另外,对已经经不断优化形成的现有行政审批程序,拿出“吹毛求疵”的精神,继续砍、并、减。从2016年1月1日开始,我市建设领域再优化、精简一批包括施工许可证等在内的办事要件和流程,涉及简化的要件和流程一共19项,为项目开工提速至少2个月。而此举的意义在于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突出解决“审批要件多、管理环节多”的问题。

强化服务与监督并不是简单地做“减法”,针对办事者的前端流程变少了,但中、后期监督却强化了。检查项目随机抽取,检查人员随机安排——去年,我市首次在建设领域实行了“双随机”检查机制试点,其主要目的在于以更加优化的工作方式,逗硬督查执法力度。今年,这一制度还将完善、推广。同时,市建委还将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强化监督检查工作;建立节假日期间安全巡查、抽查制度;结合管理权限下放工作,加强对区(市)县质量安全监督工作的指导。另外,针对我市全域范围内施工和监理单位的信用管理平台,将在今年7月1日正式上线,届时将引入像“驾驶员扣分制”一样的机制,把施工和监理单位的信用分数“晒在阳光下”,让他们接受社会的监督,维护建筑市场秩序,进一步强化建设工程质量与安全。

勇于创新 在建设领域不断先试先行

不管是二环路“双快”工程中的诸多“全国第一”,还是在一环路府青立跨线上首次使用“钢混叠合梁”工法,我市建设领域从未停止过创新的脚步。先试先行的勇气之后,是不保守、敢担当的自信心与责任感。

扫一扫二维码,就可以知道建筑材料的“来处去地”——今年7月,我市将首次利用二维码芯片等信息技术,对建设工程送检材料见证取样和送检过程跟踪管理,这相当于让建材有了一个“二维码户口”。市建委组织开发的“成都市建设工程材料检测监管系统”,利用二维码芯片等信息技术,对建设工程送检材料见证取样和送检过程跟踪管理,并通过与检测机构的软件数据对接获取检测报告及收样数据,解决送检样品和进场材料不符、篡改或伪造检测报告等问题,确保检测结果真实可靠,进一步加强我市施工现场材料质量管理。而在食品、药品等与群众生活更加密切的领域尚未实现“二维码跟踪”全覆盖的当下,涉及建筑质量的建材就有了“二维码户口”,体现了职能部门“快人一步”的工作理念。

综合管廊和海绵城市也是市建委今年全力推进的两项新工作。简单来讲,综合管廊就是将以前属于“分居”状态的各种地下管线,按照规划和规范,实行“合住”,放在同一个地下空间中,以实现管理的便利,以及减少“拉链路面”的产生。今年,市建委将进一步完善综合管廊建设统筹推进工作机制,制定综合管廊建设试点示范的实施意见,配套相关政策支持措施。今年将启动建设综合管廊100公里,2025年计划达到1000公里,目前正在积极申报2016年国家地下综合管廊城市试点。

而在海绵城市推进工作方面,今年,市建委将组织开展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工作,实施江安湖、高新绿舟等5个试点项目。建立海绵城市建设项目库,全年计划完成投资78亿元。全面开展环城生态区海绵综合体、海绵型城市水生态、海绵型小区建设、海绵型绿地系统和海绵型交通道路“五大工程”建设,做好336公里海绵型道路交通道路建设。加快推进环城综合型海绵体建设,建成成华区圣灯公园等一批海绵型公园绿地,在耿家巷、曹家巷、新成华大道铁塔厂等棚户区、城中村改造项目中,建成一批海绵城市示范单元。

开拓创新还不仅于此——今年,市建委将以科技创新为支撑,以市场化带动工业化,出台《成都市加快推进建筑工业化发展的意见》;切实抓好新建建筑节能工作,不断提高绿色建筑比例,确保全市新建民用建筑100%达到绿色标准;加快天府新区、高新区和北改片区绿色生态城区建设;积极实施建筑垃圾资源化处置和再生利用,实现“零排放”要求……

不断开拓 谱写城乡建设新篇章

不管是练内功,还是搞创新,最后都将以群众看得见、摸得着、享受得到的市政基础设施的面貌,呈现出效果与结果。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市建委一直在不辍努力。

今年,市建委继续以科学规划建设为引领,按照“四态合一”、“三规合一”的要求和思路,着力创新制定支持小城镇发展建设的产业发展、人口聚集、土地保障、资金保障、城镇建设、城镇管理等方面的政策,突破小城镇发展建设的瓶颈。同时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引领带动,加大项目招商力度,积极调动社会资金投入小城镇发展建设,以大项目建设带动城镇大发展,加快全市新型城镇化建设步伐;科学推动卫星城建设,构建8个卫星城与中心城的半小时交通圈,构建“多形态、大容量、无缝化”区域立体公共交通系统;强化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推进旧城改造,逐步实现卫星城与中心城区公共服务一体化。

地铁作为大运量的交通工具,在缓解城市交通压力方面起着骨干作用,既能拉动投资,提升公共服务水平,还非常节能环保,是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的现实需要,也是衡量一个城市现代化、国际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加快以地铁为骨干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建设,使城市交通逐步走向良性循环,这不仅是市委、市政府“交通先行”战略的具体践行,更是广大成都市民的迫切愿望。今年,市建委将完善轨道交通建设体制机制;启动轨道交通加速成网建设计划,全年拟完成投资275亿元;抓好地铁3号线一期工程建设收尾工作,确保如期开通运营;开通运营总里程达108公里;加强项目交通组织统筹,降低施工对城区交通造成的影响。

环城生态区是我市生态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抓手。市上提出,要进一步加快环城生态区等建设,让市民享有更多的绿色福利、生态福祉,让成都以更加优美的城市面貌展现于世人面前。今年,市建委将实施湿地建设、实施拆迁、复垦植树3类7大项目,全年完成投资60亿元。加快推进“六湖八区”建设;中心城区新建10万平方米公共绿地。

“北改”既是优化提升中心城区的龙头项目,也是我市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还是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好“立城优城”战略,坚持今年努力攻坚,确保明年基本收官。2016年,北改区域计划实施项目741个,计划完成投资600亿元,力争达到800亿元。加快实施北城改造“6+3”片区改造;加快推动骨干道路建设;推动90余个公建配套项目全力开工。

今年,我市将继续加快“双核”特大中心城市路网结构优化调整,加快建设完善“3环16射”快速路网和骨干路网建设体系。抓好“三桥、六路”等快速路网体系建设项目;实施“一枢纽、三盾构、五隧道、六桥、二十五路”的骨干路网建设……

作为为城市发展提供承载基础、为民生福祉打造硬件支撑的城乡建设,正在转型升级的全新历史时期下,谱写着恢弘的新篇章。


特别提示:本信息由相关用户自行提供,真实性未证实,仅供参考。请谨慎采用,风险自负。


举报收藏 0评论 0
0相关评论
相关最新动态
推荐最新动态
点击排行
{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鄂ICP备202001847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