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夫妻情深
邓小平的女儿邓榕说:从表面上看,爸爸、妈妈的性格差别很大,但实际上他们有很多的共同之处。他们两个人都是非常真诚的人,都是非常纯粹的人,他们没有那么多的心计,他们对生活的要求也比较简单。
大女儿邓林说:妈妈是个好人,朴实、诚恳、大方,与爸爸相濡以沫,共苦同甘。
1952年邓小平从西南局调到中央工作后,他们的家搬到了北京。
担任党和国家重要领导职务后,邓小平对妻子提出了要求:不要到外面工作,不要出风头,言行要谨慎。这一要求也非常符合卓琳的性格,她本来就是一个不爱出风头的人。
20世纪80年代的邓小平和卓琳妻子理解丈夫,支持丈夫的工作,尽职尽责地担起了全家人生活的担子,做自己分内该做的工作,从不干预政治上的事情。从那时起,她就给邓小平当秘书,负责整理邓小平的档案和文件。邓小平任总书记10年间,是他一生中最繁忙的时期。而这10年,他只有两个秘书,一个是王瑞林,一个是卓琳。
邓小平第三次复出后,又有一些组织请卓琳出面工作,她还是谢绝了。她曾对自己的好朋友、著名外交家黄镇的夫人朱霖说:我的任务就是把家管好,把孩子管好,不让小平操心,让他专心致志干好工作。
在生活上,卓琳给予了邓小平无微不至的照顾。邓小平一年四季穿什么衣服,盖什么被子,每天晚上吃几粒安眠药,都是她来安排。
卓琳关心邓小平,邓小平也十分爱护卓琳。有一次,卓琳患了重感冒,她担心传染给邓小平,就嘱咐警卫人员:不要让老爷子到我的房间,免得传染给他。邓小平那天要参加一个重要会议,出门前他特意嘱咐工作人员:给卓琳找个医生看看。会议结束,邓小平一进门就问:卓琳怎么样了?他不顾警卫人员的劝阻,径直来到卓琳的房间,仔细询问病情,嘱咐卓琳一定要多喝水,按时吃药。夫妻情深可见一斑。
四、患难见信任
在政治上,邓小平讲的是“不争论”,在家庭也是这样的。在孩子们的印象中,几十年从来没见父母亲红过脸,或者争论什么问题。邓小平跟卓琳没有任何矛盾。邓小平平时都在外面忙工作,家里的事情都是卓琳管。卓琳怎么管,邓小平从来没有意见,因为他很信任卓琳,他们俩的观点也很一致。卓琳怎样管理这个家、管理孩子们,包括财务方面的问题,邓小平从来不过问。
1966年,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把邓小平一家推向了灾难的深渊。艰难岁月,更显出夫妻间的情深意切。
看到一些家庭、一些夫妻们彼此间或划清界限,或离婚,或互相揭发批判对方,邓小平的继母夏伯根非常担心。她叮嘱卓琳:卓琳啊,你可要清醒哦!你们夫妻这么多年,你应该是了解他的,你可别犯糊涂哦!
卓琳非常坚定地说:妈妈,我是了解他的。你放心吧!不会的。
一句话,道出了夫妻间无限的信任和理解。
1969年10月,邓小平被下放到江西劳动,卓琳随他而去。
江西对邓小平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地方。在他漫长的革命生涯中,两次最痛苦的磨难都是在江西度过的。第一次是在1933年。当时,毛泽东受到王明“左”倾路线的排斥。邓小平因为支持毛泽东的路线被撤销职务,受到党内处分,被强迫劳动。他的家庭又在此时发生了离异。沉重的打击改变了邓小平的性格。他从一个开朗、活泼、谈笑风生的青年,变成了一个沉默寡言、不苟言笑,却又是刚毅果断、坚忍不拔的人。那一年,邓小平29岁。
36年过去了,邓小平已经是65岁的老人了。再进江西,是第二次被打倒,专机押送、监督劳动,一住就是三年多。
在江西,邓小平夫妻俩互相体贴,互相帮扶,互相照顾,以克服一切困难的勇气,以在困境中保持不变的乐观精神,以顽强的生存能力,相濡以沫和互敬互爱,共同度过了那段艰苦的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