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楼纯
12月14日,“多元解纷法治体系:国际经验与中国实践”国际研讨会在浙大城市学院科教大楼13楼会议厅举行。此次研讨会由浙江省人民政府审批通过,由浙大城市学院主办,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和浙大城市学院市域社会治理研究中心承办,上海金桥信息技术股份公司协办。浙江省司法厅、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金华市司法局、杭州市司法局等单位有关领导出席此次会议,法学界嘉宾以及来自浙大城市学院的师生代表近80余人出席此次会议。

浙大城市学院党委书记洪庆华,浙江省司法厅党委委员、副厅长钱德海,杭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审判委员会专职委员陈辽敏分别致辞。
主旨演讲环节由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副院长胡大伟主持。
同济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蒋惠岭教授从杭州立法出发,结合全国二十多家省级的多元纠纷解决相关条例,提炼出了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发展的“十大趋势”。 一是多元解纷一体建设。将各个单位和职能部门加入到纠纷解决工作中去。二是全力护卫多元解纷。集各方力量参与纠纷解决。三是解纷超市各取所需。即解纷机制形成一种超市,没有最好的纠纷解决机制,只有最合适的纠纷解决机制。四是线上线下综合运用。随着信息技术、人工智能的发展和参与,纠纷化解将有很多人工智能方面的因素嵌入,包括推送、提炼、类案分析等等。五是解纷资源配置优化。从社会成本效益分析和资源配置方案来看,纠纷解决靠国家,靠社会力量,靠市场甚至靠每一个个人。六是商业理念市场回报。商事调解包括其他的调解有市场回报是完全应当的。七是调解前置和解常态。从中国的实际要求来看,现在是推进调解前置特别好的时机。八是行业属性支配解纷。调解人员的专业背景特别重要。九是国际国内统筹解纷。调解资源、效率的国际化。十是矛盾排查联合预防。从社会治理的角度而言,预防排查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可以防止后面更加复杂的、成本更高的事情出现。
另外,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副院长、教授赵云分享了大湾区多元化争议解决机制的五大新发展情况;香港和解中心会长罗伟雄主要从三个维度分享了调解能在中国和国际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
商事调解的市场化与职业化的学术研讨由浙江省律师协会仲裁与调解专业委员会主任郑舒木主持。香港国际调解中心建筑工程调解委员会副主席张永康,杭州市律师协会秘书长、杭州律谐调解中心执行委员会主任沈海鸥,上海金桥信息股份有限公司杭州办事处主任盛峰,浙大城市学院教授郎长华,杭州市法在调解中心主任沈立刚,北明软件有限公司矛调事业部总经理郭文利博士等六位专家学者发言。
纠纷化解的多维考察的学术研讨由丹佛大学教授赵穗生主持。复旦大学法学院副教授熊浩,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钱忆亲,暨南大学法律与政策实践中心主任、法学副教授陈志杰,香港大学法律学院助理研究员林旸,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讲师张桂龙等五位专家学者发言。
闭幕式环节由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副院长胡大伟致答谢辞。胡院长表示,感谢浙江省人民政府的批准以及学校领导的支持,让此次国际研讨会得以顺利举办。浙大城市学院作为地方一流应用性学校,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法学专业学科作为学校创始专业之一,一直致力于通过搭建平台,希望在学科建设和培养人才方面办出自己的特色。未来希望能有更多的法学专业人才加盟浙大城市学院法学院。法学院将以此次论坛的成功举办为契机,进一步加强与政法部门和实务部门的沟通与合作,不断提升自身能力与水平,为推动纠纷调解法治化更多做出学院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