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始正文前,先说说很多人不断在追问的国仕府后续。(延伸阅读:)
开篇先叠甲,以上信息是多方汇总而来,截止2025年8月。如有疏漏,欢迎及时补充最新消息。
文章发出后,万科物业总部已了解福州的情况,领导和首开地产进行沟通。首开方回复:资金不足的困境,全国也都有。大家都困难(纯属个人解读:福建没啥理由特殊),此刻没有什么特别的办法。
8月,首开推动香颂尾盘的降价促销活动。单价下降了500-800元/㎡,买房送车位。
首开香颂售楼部坏了的LED
虽然售楼部的一块LED坏了都不修,看来有限的资金,还得用于营销。粗略估计,每套房子付出成本5万-10万。
所以国仕府僵局依旧在持续,短期内不可能有资金注入,需要后续业委会成立与在地社区配合,靠智慧和耐心去化解。
汇报完毕,下边开始正文。
2025年7月数据排行,出现了一个有意思的情况。
绿城华林府,登顶7月销售金额首位。
福厝远山拾里,登顶7月销售面积和套数的双冠王。
2020年以来,福州楼市的趋势都是稳定且具有单一性的。能上销售榜,那么一定要符合趋势。
2020年前后的晋安湖与东二环逆袭。
2022年左右远郊地块没有天赋,要回归鼓台。
2023年起的改善为王:四代宅,新规产品与地下会所等。
但2025年7月,福州楼市出现了一个分裂的节奏,出现了两个趋势。
华林府为代表、芝兰月华、建发紫宸、流花溪、金山文翠等改善产品有着广泛的话题和关注。
一面则是远山拾里、新榕江和阅,马尾新房、贵安的二手房都出现了行情。
销售榜的突然出现两种截然不同的叙事,分化说明了什么?今天来说说这个话题。
01
4大框架失效,房子估值体系,变了
一套房子,为什么值300万?过去的楼市,有几个测算逻辑来支撑。
第一,参考相关部门的新房备案价。2021年的建发养云二期,备案均价3.85万/㎡。
第二,不同板块的定价。类似早年的“鼓4台3”。
第三,新房与周边二手房的互相衬托。
第四,去化率的加成。开盘价格2.8万/㎡。但100%去化。那么单价可以加个2000,3万/㎡。参考金山神盘——榕心映月。
但在2025年,去除了地价限售等限制后,包括鼓楼在内,都会有地块陆续出让。所以上述估值逻辑再来使用,无疑刻舟求剑。
建发紫宸
双子星大厦卖1万多,建发紫宸卖6万。金山二手房很多都跌破2万,但流花溪、金山文翠的价值依旧存在。
所以当下福州楼市的口水战,往往都集中到探讨新房的产品力值不值?话题就和站位相关了。
卖二手房的中介说,房子主打产品力就是智商税,新房也要旧。
卖新房的中介说,产品代际差就像手机迭代一样。
各自表述,反而干扰了购房者。当下的楼市的估值体系应该如何衡量?前几天,听了一位上海楼市博主的分享,豁然开朗。
2025年的房子,只有两类——天资产和地资产。天地资产,各自有估值逻辑,有自己的基本盘,各自分化。
02
天资产,高净值人群的共识
天资产,很好理解,是奢侈,是豪宅,是贵,是品质人群的共识,高净值人群的需求。
天资产,除了高总价的新房之外,还包括了划片二附小、钱塘小的天价学区房,闽侯高新区的诸多独栋别墅等。
没有人会把LV包拆解成皮具+拉链进行测算。所以把天资产和周边的二手房进行对比,本身就是一种碰瓷的行为。
天资产,就是做溢价的。
地产的下半场,指导价的护城河已经不复存在。脱去金融属性的房产利润率堪比制造业。只有天资产才能突破“标准化”。
2025年,是“天资产”的黄金时代。
在好房子的战略下,土地的参数放松,得房率高,一梯一户,产品力的突破,使得“天资产”进行了一轮快速迭代。
此刻再去回望福州楼市历史上的那些标杆,融侨外滩、金府大院、福州源,依旧有着各自的卖点,但对比着新规,总感觉差点意思。
这也是当下诸多房企纷纷进军豪宅市场,瞄准“天资产”的关键。天资产,是楼市的奢侈品,最能溢价。
但打造天资产的难度,也是最高的。
从客户角度,这几年赚钱的行业在变化。
上个周期,不少买豪宅的大哥开霸道,做工程,别墅里唱K。
这几年不少豪宅客户要么是TZ与高知,要么做跨境电商、数字金融。审美不同,需要产品快速更进。

金山文翠实景
此外,高净值人群最喜欢学习,共识快速迭代。关于天资产的知识,是有审美保质期的。一旦认知没对上,这个群体也最没有忠诚度可言。
以学区房为例,从当年喜欢买大面积到如今喜欢买小面积,喜好快速变化,就能颠覆市场行情。
四代宅产品,反而比较看好。因为作为天资产,四代宅是阶段时期的红利产品,就像当年的联排、独栋、顶层复式一样,只在特定的年份生产。

榕发麓里实景
只要有人喜欢,只要地段还算核心,TA就有价值。就像头部学区房服务的是业主的孩子,TA选择的是改善人群中喜欢花花草草与生活美学的这部分人。
好房子与限价天花板打开,天资产看似潜力无限。但取真经路上,艰难重重。
先说房企角度。
过去在核心城区拿地就赢了一大半。最近有自媒体写到:“第一次发现,2025年,核心城市的核心地段,也可能会有卖得不好的主流产品”。
特别是对于核心城区的天资产项目一旦扎堆,要是有兄弟房企开展降价甩卖模式,那整个战线都会崩。
三坊七巷实景
此外,致力打造天资产的房企还要面临一个选择。4-6%的费用怎么用?是在建设时期就用于公区配套提升,还是作为机动资金准备进行渠道大战?
这个政策决定不能边走边看,最好从开盘前就定好。因为买房大哥都在冷眼旁观。他们最担心的是前期高价入市,后续突然提佣,之后销售成绩不佳,降价出货。
与不少高净值人群交流,他们认为此刻的新房市场就像燃油车市场。每次进售楼部就和4S店一样,各种砍价,很累。
虽然不是付不起这个钱,但总感觉智商被碾压。相比而言,大哥们反而觉得新能源车的销售模式更简单,更爽快。
天资产,除了话题度和辨识度,更需要一以贯之的从容与稳定。

福州西湖
前几天,看了一篇全国豪宅成都麓湖的操盘手的访谈,很有感触。
外界传说麓湖是富人区,但麓湖也有小户型产品。
麓湖业主里年轻人比例高,他们和老钱不一样,并不喜欢奢华的装修、英式管家服务这些土豪风,而在意美学和品位的筛选。
但麓湖为何难以模仿?因为老板很长一段时间扔掉多余工作变身微信客服,接业主的投诉的背后,最终帮助社区建立了一套共议协商、共同治理模式。
所以打造未来“天资产”的核心,一定是均衡。
在建筑硬实力之外,社区建造及运营项目的能力要很强。而此刻,陆续成立的业委会也给予了新一代“天资产”成长的机会。
03
地资产,对标租售比
说完天资产,再来说“地资产”。地资产,你可以理解为在普通人之间交易流转的房子。
地资产的核心,不是依靠高净值人群的共识进行溢价,而是通过租售比等金融模型算出性价比。
性价比之一,就是用产品力对周边的二手房的绝对压制。
远山拾里,79㎡,150万总价,就划片格鼓学区、登顶7月销售面积和套数的双冠王。
江和阅,200万左右,获得高得房率与一梯一户、风雨连廊等配置。
江和阅实景
流花溪二期,200万的产品,对标500万的豪宅社区。
前几年的楼市,是“改善为王”的时代。普通人的房子,要么选择核心区的老破小,要么去远郊板块。2025年,这些普惠好房的崛起,也在填补市场一个空白。
当然不少房企,都不愿意把项目归为刚需,这是另外一个话题。
地资产的性价比之二,就是租售比跑赢银行。
租售比=(月租金×12÷房子总价)×100%。过去的楼市,房价涨价速度惊人,房子的回报=资本波动+持有收益,少有人用租售比来测算,也算不过来。
但此刻,不少房子的购买逻辑,都来自租售比。
马尾的世界江湾,单价8800元/㎡。80㎡,总价70万左右。假设租金成本2000元/月,3%的收益已跑赢银行。
世界江湾实景
贵安的不少二手房精装房,单价只有3000多。1000的月租,30万的总价,收益率可谓惊人。
在这个逻辑的延伸,全国范围内,不少地区核心地段的老破小有了关注度。
这个背后也有三个因素。
第一,不断跌价后形成的价值洼地。第二,租售比合适。第三,最新的城市工作会议上,“以推进城市更新为重要抓手”写入城市工作总体要求。不少老破小有机会面对拆迁预期。
城市工作会议表述对比
房价足够低的时候,房子可以谈租售比了。
我老家挂牌多年的老破小多轮腰斩降价,也终于接到投资客出价了。因为投资客发现买入精装修后出租(无需隔断),年化收益率都能跑到6%。
相比天资产难以预测的高净值人群审美,地资产简单粗暴。
能否依托学区、产品力等独有属性,对其他二手房形成压制?把现金流,主要是收租的价值,作为评判资产好坏的核心。
属于“地资产”的房子,入手的价格,才是关键。你100万去买,可能要亏。但60万拿下,可能就是香饽饽。
04
房企破局靠勇敢,买房人要冷静
最后说说这个框架的使用场景。
对于房企而言,当下楼市,要破局,唯有勇敢,唯有产品与众不同,杜绝千篇一律。
如果做天资产,需要卷审美,卷时尚,卷面积,更需要有一些前瞻的预判与不知名的玄学。
新钱喜欢设计感强的,老钱喜欢老派的归家仪式感。考验的是提前预判与拍板的能力。
如果做地资产,则是算性价比的项目,要凑牌。地资产是等待的逻辑。
依托天时、地利、人和。找渠道,找学区,批价格,再下放一些类似一梯一户、架空层等豪宅配置。
手上牌多了,凑齐顺子一把就能跑得快。
而对于购房者而言,反而要佛系,要理智。购房者理解天资产与地资产,其实背后是明白房产的属性。
买天资产的,图的就是共识(特别是未来的共识)。周边二手房,和您的产品不是一个赛道的。买地资产的,则要绝对精确,算账是前提。
购房者需要从心里上告别那个买房就赚钱,高考就获益的狂飙时代,自动杜绝过于期待买房升值,或者买房改命的故事。
当下的房子,主要的功能是居住,是享受生活。天资产或者地资产,心安便是家。